蒙古,一个曾经雄心勃勃,欲重振成吉思汗时代辉煌的国家,如今却陷入了沙漠化困境。它的土地干涸,沙尘飞扬,不仅让自己深受其害,也把邻国的环境拖入泥潭。
昨天保定刚下过小雨,本以为今天会是个“空山新雨后”的清爽晴天,但一拉开窗帘,却看到的却是蒙蒙的黄沙,空气中仿佛有一层复古滤镜,瞬间让我联想到千年前的戈壁荒漠。蒙古的沙尘暴如同古老的战鼓,在凛冽的风中带着金戈铁马的气息,又一次席卷了华北平原,给京津冀一带的居民带来了“沙尘洗礼”。
这股沙尘的源头是蒙古。尽管我们有庞大的“三北”防护林工程,这个从黑龙江到新疆,覆盖13个省,面积达406.9万平方公里的“绿色长城”,在防止沙尘暴侵袭上发挥了巨大作用,但它依然未能阻止蒙古沙尘暴的蔓延。即便有这座绿色屏障,沙尘暴还是年年光顾我们的北方地区,给我们带来了空气污染和不便,也让我们想起古代边塞诗人的诗句。
展开剩余79%客观来说,“三北”工程确实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。到2020年,工程累计造林保存的面积已经达到3014万公顷,也有效恢复了许多因沙化和盐碱化而受损的草原。然而,这么大的努力还是未能彻底阻止沙尘暴的侵袭,原因很简单,这一切的根源,仍然在蒙古。
蒙古的荒漠化,早已走上了一条不归路。这个曾经被赋予“下一个迪拜”梦想的国家,实际上在沙漠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。蒙古的地理位置也为其荒漠化提供了条件,它深居内陆,远离海洋,受到大山阻隔,缺乏足够的湿润气流。加之其南部广袤的沙漠,形成了从古至今都困扰我国北方的沙尘暴。要知道,蒙古的荒漠化不仅是自然因素造成的,更有不少人为因素。
如今,蒙古国的90%以上国土已经受到沙漠化的影响。假如成吉思汗复生,想要重新征服亚欧大陆,他可能需要一支由蒙古骆驼组成的队伍,而不是骑马的蒙古骑兵。这是因为蒙古人的传统游牧生活方式,曾让他们在某块土地上逗留不久,土地退化后,他们便会转移到下一个地方。这种方式虽然适合游牧,但也让土地失去了自然修复的机会,导致了长期的生态破坏。
早在成吉思汗时期,蒙古人的生活方式就已经对环境产生了影响。举个例子,公元1220年,蒙古骑兵的铁骑让整个花剌子模帝国如同草原上的羊群,瞬间覆灭。成吉思汗的三子窝阔台甚至下令摧毁了阿姆河的大坝,导致咸海的水源断流,湖泊逐渐干涸,荒漠化愈演愈烈。咸海干涸的后果不仅让中亚的生态遭到破坏,还加剧了沙漠化的速度,甚至影响了整个区域的环境。
到了近现代,蒙古依然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,1945年,蒙古成为苏联的“第16个共和国”,在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下,蒙古的农业和畜牧业被急速扩张,土地被过度开垦,沙漠化加剧。苏联解体后,蒙古选择走向资本主义,然而这个决定也让它在独立后陷入了经济和环境的双重困境。如今,蒙古的经济主要依赖肉类出口,羊绒供应占全球市场的1/3,但这些经济利益的背后,是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牺牲。
除了农业和畜牧业,蒙古的矿产资源也是其经济支柱。铜、铁、磷、石油等资源丰富,但这些资源的开发同样让环境付出了代价。随着采矿业的迅猛发展,昔日的草原变成了荒漠,生态恶化的速度加快。
近几年,蒙古虽已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,甚至向中国求助,希望借鉴我国治理沙尘的方法。但问题是,这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问题。蒙古在1992年选择走向资本主义后,失去了集中力量办事的能力。虽然蒙古现在承认自己面临的环境困境,但它无法通过一蹴而就的改变来走出沙漠化的困境。
蒙古的沙尘暴不仅是它自己的问题,已经成为周边国家,甚至全球的一个问题。尽管我国的“三北”防护林工程在防沙治沙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,但我们无法越过国境线去为蒙古种树。只有当蒙古真正认识到生态保护的紧迫性,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时,才能打破荒漠化的困境。毕竟,我们相信“海可填,山可移”,只要蒙古愿意改变,我们一定能够帮助它恢复昔日的绿意。
这篇文章由静夜史所写,期待大家关注。
发布于:天津市创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